安徽旌德:建筑学博士 返乡当“鸡倌” 世界快资讯
杨木旺为自己的产品代言。人民网 张俊摄
(资料图)
一手抱着土鸡,一手拎着鸡蛋,站在半山腰的杨博士,对着直播镜头,侃侃而谈。这样的场景对他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不怯场,也不忘词,几乎是信手拈来。
杨博士,原名杨木旺,1978年出生在安徽省旌德县霍家桥村,从本科到硕士,从硕士到博士,杨木旺一路攻读,成为村里头为数不多靠着读书走出去的大学生。
要知道,杨木旺曾经可是同学心中的“学霸”,村民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早在同济大学读博时,他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学位。随后的一年时间,他在上海落户、结婚、生子、买房,成为大家钦羡不已的城里人。
但这些所谓的“光环”,在妻子患病之后,对于杨木旺来说,都不值一提。在他眼里,健康地活着、平静地过着、开心地笑着、适当地忙着,就很好。
决定返乡
戴副框架眼镜的杨木旺,是标准的书生气质。2020年,已经在上海定居的他,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回农村去。
对于杨木旺来说,回乡,从来不是一种退守,而是试图开拓一种全新的可能。
但大城市和小县城之间资源、机会的不均等,让回乡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
杨博士鸡苗孵化基地。人民网 张俊摄
说到初衷,杨木旺总是几句话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爱人身患疾病,回来疗养的时候,发现病情慢慢好转,这就有了回老家的决定。”
其实,早在10年前,一直深耕可持续建筑领域的杨木旺,就有了办农场的念头,但碍于工作放不下手,所以迟迟未能成行,直到2020年下定决心:回家办养殖场。
事实证明,杨木旺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
还乡创业、另辟赛道,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归属感。大山里,他再也不用面对雾霾和堵车,打开窗户,就能看到大自然。有时候跟农户打交道,小院子里谈着谈着,一聊就是一下午。
这种人与人之间近距离的牵绊,是他一直在寻找的。
自己是学建筑出身,妻子是畜牧业专家,拉上志同道合的几位朋友,就这样,“杨博士生态农场”在大家的合力下,应运而生。
知难而进
正是这个当初不被身边人看好的决定,让杨木旺重新找回了平静,和对生活的掌控感。
做出这个决定需要勇气和魄力,杨木旺选择离开大都市,回到农村,多少让旁人为之唏嘘。但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像杨木旺一样逆世俗眼光而行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团队光是硕士和博士就有6人。”杨木旺介绍道,农业兴,关键还在人才兴,有人就有希望。在他眼里,即便是咬着牙也要把农场干起来,然后吸引更多有技术、有知识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从建筑学博士到养殖专业户,本就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职业,被杨木旺运筹得是井井有条,但这其中也没少走弯路。
很长一段时间,杨木旺都在艰难地寻找平衡。尤其碰上疫情,给刚刚创业的他几乎是当头一棒,流转山场、建孵化基地、成立配送中心……起初哪哪都要花钱,但效益却不尽如人意。
“一直在亏本,原因是多方面的,品牌辨识度不高,市场没打开,也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杨木旺找到了问题所在,直到2022年,生态农场才开始扭亏为盈,有了转机。
好的品种、好的环境,加上好的养殖标准,也让“杨博士土鸡”的名声不胫而走。眼下,农场销售业绩突破60万单,日发货量多达上万单,产品复购率高达80%。2022年,农场产值一度做到了8000多万元。
拔云见日
养鸡是个经验活,也是门技术活,只有和鸡仔们相处久了,才知道鸡的生活习性。天气热了,料要少喂勤添;鸡苗新陈代谢快,要保证环境通风透气……
几年的沉淀,让杨木旺成了养殖专家。趁着直播间歇,他还现场演示如何安抚母鸡的情绪。原本“咯咯”叫的闹腾声,在他的简单操作后顿时安静了下来,杨木旺还喃喃自语道:“我懂你吧!”
从农村离开,又回到农村,这些年,杨木旺最清楚农村需要什么。
打包准备发货的土鸡蛋。人民网 张俊摄
他想,如果能把高山土鸡的品牌打响,就会给农村的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让更多年轻人能够留在自己的家乡,这是一件幸福的事。
如今的杨博士生态农场,拥有超过30家源头农场,带动了500多农户就业,杨木旺真正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和过去坐在高大上的办公室上班不同,杨木旺总是戏称自己在农村的这些年晒得“黢黑”,但他喜欢这样的节奏,采访中,他会时不时介绍自己的家乡,这里好山好水好风景,是天然的养殖基地。提及自己爬到海拔八百米的山上俯瞰全县的景色,他的语气都止不住地上扬。
“乡村振兴,说到底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理念振兴。”杨木旺深谙这个道理,农业不单单是一把锄头、一亩三分地那么简单,一定要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才更有出路。
眼下,杨木旺正着手生态农场的数字化建设,从客户当中去挖掘市场需求,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吃得放心。通过这些年来的高山养殖,他真正把资源优势转换成效益优势,他也时常调侃自己,“我不是在养鸡,而是资源的搬运工。”
此心安处是吾乡,于杨木旺而言,真正在自己的家乡,找到了心安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