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丨鲟回长江 四百零二尾长江鲟亲本放流长江上游宜宾段 天天通讯
四川在线记者 何海洋
(资料图)
4月8日,野外自然繁殖出生的长江鲟鱼苗生活在鱼箱中,此时它已经一个月大了。
鲟回长江
四百零二尾长江鲟亲本放流长江上游宜宾段
2000年左右
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停止
2022年7月
长江鲟被宣布野外灭绝
2023年,时隔23年后
长江鲟在长江天然水域实现自然产卵
2023年4月
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试验首次成功
2023年6月
402尾长江鲟亲本被放流长江上游宜宾段
2023年6月6日是第九个“全国放鱼日”。当天上午,在四川省增殖放流活动宜宾市江安县分会场,市民和工作人员一起在长江边放流了5000余尾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长江鲟,其中包括102尾具有繁殖能力的长江鲟亲本。当日,共有超过112万尾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在宜宾市被放流,其中包括402尾长江鲟亲本,数量为历年来一次性放流之最。
6月6日,5000余尾长江鲟在宜宾市江安县境内的长江段被放流。
放流前一天,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将PIT电子标签植入了准备放流的长江鲟亲鱼体内。“每尾鱼对应一个电子标签,并配有唯一编码。”研究所副所长周波介绍,“编码是每一尾被放流长江鲟的身份证和‘档案’,能实现对长江鲟生长、繁殖、洄游等全过程的追踪,便于科研人员进行后期的个体追溯和评估放流效果。”
6月5日,科研人员给将被放流的长江鲟亲鱼体内植入PIT电子标签。
在放流现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杜浩一直注视着打开的放流水槽,目送一尾尾长江鲟顺着滑道争相而下,跃入长江。“亲鱼接近成熟,我们可能很快监测到它的自然繁殖行为。此次大规模的放流活动,是长江鲟自然种群重建领域取得的又一进展。”杜浩告诉记者,物种保护恢复的最终目标是让长江鲟在长江中实现自我繁衍生息。
6月6日,野外自然繁殖出生的长江鲟鱼苗生活在鱼箱中,此时它们已经有近3个月大。
6月5日,科研人员从位于宜宾市长宁县的农业农村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的鱼池中打捞将被放流的长江鲟亲鱼。
长江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与恐龙同时代,是我国长江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其各大支流中。此前,由于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被破坏,在2022年7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长江鲟野外灭绝。
禁捕、列保、人工繁殖、放流,再到2023年在天然水域首次实现自然繁殖,为保护长江这一特有物种,四川一直在探寻保护长江鲟之路。
1993年,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在宜宾市长宁县的一个小山村里成立;1997年前后,该研究所收集到近百尾野生长江鲟幼鱼,至今研究所仍有18尾存活的长江鲟原种,占全国长江鲟原种数量的90%以上。现在,研究所已经成为农业农村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保护工作从首次成功实现长江鲟的内塘人工繁殖,到繁殖数量的不断突破。如今,该基地一年能人工培育成活20厘米以上的规格苗十万尾以上,这对加大放流力度、早日重建长江鲟野外种群,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6月5日,鸟瞰位于宜宾市长宁县的农业农村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这里实现了长江鲟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
实现长江鲟种群在野外自然繁殖,是解决长江鲟物种保护的难题。今年3月,筛选出的雌雄亲鱼在“长江鲟野化繁殖试验”长江上游江安段天然水域中自然繁殖,产下鱼卵并成功孵化出鱼苗,这一成果让杜浩和他的团队激动不已。这次试验的成功证明了长江鲟具有野外繁殖的本能,也为长江鲟栖息地修复和野外种群的重建,建立了实践基础。
目前,在野外自然繁殖出生的部分长江鲟鱼苗生活在宜宾江安长江协助巡护队的鱼箱中,负责照顾鱼苗的巡护队队长周涛见证了它们的成长。周涛说:“江安是长江鲟重要的洄游产卵地,这批鱼苗在这里长大,着实让我们这些江边长大的人备感欣慰。我们都期待它们早些长大,回归长江。”
4月8日,科研人员在宜宾市江安县境内的长江段江边进行“长江鲟野化繁殖试验”。
6月6日,宜宾市江安县境内的长江段显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景象。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长江鲟,在6月6日“全国放鱼日”现场,周涛特意开起了直播。随着一条一条的长江鲟重回长江,直播平台上网友向长江鲟送上的祝福也越来越多。突然,一条长江鲟从周涛身后的江面高高跃起,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像极了给送行的市民打招呼。一个转身,它就跃入碧绿的江中,去寻自己的回家路。
6月6日,在宜宾江安长江协助巡护队队长周涛直播放流活动时,一条长江鲟跃出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