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出伏后,这些事情不要做
8月20日出伏,一年中炎热又难熬的40天超长“三伏天”终于过去了!
(相关资料图)
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此时气温虽然会有所下降,但整体还是十分炎热,要等天气真正凉快下来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因为这段时间 温度波动频繁,很有可能影响身体健康。
昼夜温差拉大
出伏之后,天气开始逐渐向秋季过渡。 气候逐渐干燥,气温波动较大,昼夜温差加大,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肠胃炎、感冒、心脑血管疾病等。 医生提醒,在 气温忽冷忽热的刺激下,血管收缩紧张,血压波动较大,是心梗、脑梗发作的危险期。 这个时节养生防护极其重要,来尽量避免身体因不适会突然出现问题。这五件事千万别做
1.过早晨练
出伏后的初秋,温差逐渐加大。四五点钟就外出晨练,人容易受到寒冷刺激,让早晨本就较高的血压上升更快,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可能。
2.喝水太少
出伏后仍还会出现高温天,身体水分大量流失,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普通人每天喝水2000-2500毫升,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都可以喝一杯水,半夜也可适量补充,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
3.过度贪凉
出伏后早晚温差大故而会比较凉快。应注意保暖增添衣服,早晚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血管丰富的部位,温度会刺激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4.整夜开空调
出伏后尽量不要在夜晚睡觉时开空调,即使要开最好定时,避免半夜空调的阴气与寒气入侵身体器官与关节,引起感冒、腹泻、颈肩腰腿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5.睡得太晚
出伏后很多人容易疲乏,这就是常说的“秋乏”。为了缓解需要睡得早,晚上十点半就可以上床睡觉了。早睡早起,相比夏季要增加1个小时睡眠时间或者通过午睡增加。如果睡眠不足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
出伏后如何养生?
出伏过后进入秋季,中医认为秋季针对的是肺,肺气在8月份正盛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控制不太让肺气太盛又要把肝气增强,所以中医用少辛增酸来指导秋季养生。这样能解决秋燥带来的咽喉肿痛,咳嗽。便秘、皮肤干燥、口舌生疮等症状。多食用酸味食物,不但能够补益肝气收敛肺气,而且多半还能起到生津止渴、健脾消食、增进食欲等作用。
1.多润燥
气候逐渐干燥,易犯咳嗽,更是慢性支气管炎复发或加重的时期。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洋葱、香蕉等。
2.少辛辣
韭菜、葱、姜、蒜、辣椒、烈性酒等辛辣的食物以及羊肉、狗肉等性热之物少吃。西瓜、冰激凌这些寒凉食物要减少,会损伤脾胃。
3.多喝水
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喝水,晚上喝点蜂蜜水,有助于润肺祛燥,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还可以养些绿萝、吊兰、文竹等绿色植物,起到静心、安神、戒躁的功效。
4.多热身
秋季锻炼应以慢运动为主,尤其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最好选择平缓轻松、出汗较少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步行等。秋天低温状态下肌肉的黏滞性较高,如果不做热身活动,容易肌肉、韧带拉伤。
6.别乱补
出伏后正是进补的好时机,既可以弥补苦夏后身体的损失,又可以为入冬抗寒做好准备。秋季进补要以滋阴润燥、养胃健脾的食物为主,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全面,切忌暴饮暴食。
图文:健康时报转录编辑:刘文静(实习)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提醒:如果您不想错过“今日闵行”,记得“星标”,并多点“赞”和“在看”,这样,每天新文章推送,就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号列表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