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气场不和”怎么办?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先迈出这几步-全球热资讯
当我们用同样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去面对不同的学生时,经常会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反馈。很多时候,这并不是方法和手段的问题,而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气场不合”的缘故。
作为一名教育者,当发现自己的教育行为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育成果时,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所谓的“气场不合”,有许多具体表现——关系不佳、脾性不对、观点不同……建立一段良好关系当然重要,但需要点滴经营,绝非一日之功。气质类型先天确定、脾气性格自小养成,想让一个“暴脾气”变成一个“慢性子”,实在比让一个“暴脾气”与“慢性子”成为好朋友更加困难。这时,教育者也许可以先迈出几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01
第一步:欣然接纳
作为专业的教育者,其实应该做好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与自己的预期不一致的心理准备。面对同样的教育行为,不同的学生完全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即时感受。
例如,面对一个上课“手持教鞭”的老师,有人会觉得,“这老师好可爱,明明不会真动手,却总在那里瞎比划”。有人会觉得,“这老师真负责,始终关注我们的学习状态,用这样的方式给我们持续的压力”。有人会觉得,“这老师好凶,整天虎视眈眈,老想找茬”。唯有承认学生产生各种感受的合理性,我们才有可能试着去理解这种种感受背后的原因。一个孩子总把你的好心当成恶意,是不是因为他从前看到过太多的恶意?一个学生心安理得地享用着他人的照顾却不知感激,是不是因为从小就一直被呵护,从未有过付出的体验?理解,并不代表认同。但若连理解都做不到,就不可能主动做进一步沟通。
02
第二步:理性澄清
我大概率会直接找学生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鼓励学生澄清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他们怎么看待这件事?我的做法会带给他们怎样的感受?大多数时候,当我们放下一些先入为主的成见、从“情绪化地判断与评价”逐渐回归到“理性地表达与倾听”时,即便不能立即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感受,至少也不会让误会和伤害继续加深。当然,这也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必要过程。
03
第三步:放下失望与失落
在完成了“欣然接纳”与“理性澄清”两步之后,我们还要提醒自己不要放弃,继续推进。这其实很不容易——要做到“不放弃”,恰恰要“先放下”。身边的一些老师,遇到了一位不可理喻的家长,便开始反思自己“多说多错”,从此惜言如金。被一位不懂事的学生辜负,便耿耿于怀,再不敢对班级付出真心……这样的老师,看似“放弃了”某些“不合时宜”的教育习惯,规避了一些被伤害的风险,其实是因为“放不下”所谓的面子和尊严,从而渐渐放弃了对学生、对班级“有所作为”的可能。
只有当我们坦然放下了内心的失望与失落,大约才能重拾初心,微笑着站在学生面前。我们可以变换方式,可以改变节奏,只要我们坚持怀揣热爱尝试着不断走近学生,就一定能够走进学生中间,走进学生的心里。
04
第四步:调整行为
完成以上步骤,只是经历了一次不太成功但十分常见的“教育场景”,而教育,是由一连串的教育行为构成的。当之前的教育行为没有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时,后续的教育行为势必要在“方向”“角度”“力度”等方面继续做出调整。
例如,某位学生总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我们原以为是学习态度或学习能力的问题,经过观察和沟通,发现其实是由于学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那么,接下来我们的努力方向就应该是通过家校联系,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家庭模式,重建融洽的亲子关系。
再如,某位学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面对同学的热情总是表现冷淡。我们原以为是学生的性格内向,于是不断鼓励,不断邀约。但也许,正是我们的“过于热情”吓到了他。如果我们催促的速度慢一点,施压的力度小一点,也许他才可能渐渐积攒出一些勇气,跨出对他们来说十分艰难的第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更专业的教育者,应该拥有更多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当然要争取更好地影响更多的学生。
想象一下,这会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我们用自己的生命,影响着一群年轻的生命走向更好的未来;而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成长向我们证明——教育,可以是一场温暖的遇见。
文章来源 |《班主任之友》2023年5月(上半月刊)原标题为《让教育成为一场温暖的遇见》
文章作者 |樊晓薇,单位系浙江省湖州中学
视觉设计|王荣佳
责任编辑|李孜
在看你就赞赞我!